news
一、培育池条件与技术操作
培育池面积1200米2左右,池埂为水泥护坡,池底平坦,淤泥少,水深1.2米左右,培育池呈长方形,水源为潘口水库水,水质优良。鱼苗在下塘前1个月,排干池水,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,在太阳下曝晒自然杀菌;在水花下塘前8天,每亩用生石灰80~100千克,水深20~25厘米清塘消毒,彻底杀死病菌和有害生物;在水花下塘前4天,注水至50~60厘米深,进水口用60目网绢过滤,以防野杂鱼和鱼卵等有害生物进入。在水花下塘前3~4天,每亩堆放新割的艾草120~150千克,堆放在培育池四角。放养的水花均是站内自己繁育的,并在放养前对池水进行了“试水”,池水与孵化器温差在±2℃以内,具体的放养时间与发病情况见表1。
二、气泡产生的原理
气泡主要由水体中的溶解氧、硫化氢、氨或氮等气体过于饱和所致,这些气体经鱼苗的鳃、皮肤渗入鱼体血管,使其血液中的气体过于饱和,太多的气体游离出来形成气泡,堵塞血液流动,造成鱼苗死亡。或因鱼苗误食气泡后,导致肠阻而死亡。
三、气泡病的病因分析
1.培育池水质过肥、pH值过高或是雨后转晴的午后,水体中气体过于饱和,最后游离出来产生气泡被鱼苗误食。
2.由于池埂是水泥护坡,经阳光照射后易产生小气泡,鱼苗误将小气泡当作食物吞下,结果在肠内聚集成一个个明亮的大气泡。
3.天气异常导致水温变化过大,比如6月8日水温在22℃,6月9日水温则达到28℃。
四、发生气泡病时的表现情况
1.发病时肉眼可见鱼苗鳍条、鳃和皮肤上附着众多的气泡,并失去正常的游动和吃食能力。
2.鱼苗发病初期可见在水体上层或水面游动,身体失去平衡,呈头下尾上状态,伴随着尾部剧烈扇动,并随着鱼苗体内气泡增大,体力消耗越来越大,最后死亡。
3.鱼苗鳍条出现充血发红,鳍条从末端开始腐烂,在水面无力漫游。
五、气泡病的预防措施
1.在培育初期,要注意控制水质,若水质过肥,要立即加注新水稀释肥度或使用药物杀除过多的浮游植物,避免池水溶解氧过度饱和。
2.在干池后要清除过多淤泥,避免使用没有发酵过的有机肥;培育前期要注意多开启增氧机,尤其是在晴天中午,促进水体交换,避免表层水体氧气过饱和。
3.若培育池水已过肥,需加注新水稀释肥度,也可以泼洒黄泥浆水,吸附池塘中的藻类,降低池塘内藻类的光合作用。
六、气泡病的治疗措施
1.在水花放养后的前1周,是气泡病的高发期,在晴天午后有强烈阳光照射时,要坚持对池塘进行巡查,若发现池壁有气泡或少量鱼体有气泡时,要及时开启增氧机,并加注新水使水体形成流动状,来充分溶解气泡,使气泡无法生成。
2.发生气泡病时,按每亩水体用1.5~2.0千克食盐的量溶水后全池泼洒,两小时后搭配施用苯扎溴铵,用量为每亩水体50毫升,可降低气泡形成,也可以轻度给受伤鱼苗体表消毒。
3.发病后向鱼苗池加注水库5米以下的低温水,使培育池水温下降3℃左右;当水温降低以后,水中原有的溶解气体就变得不饱和而能使病情得到缓解。
4.全池泼洒二氧化氯,用量为0.3毫克/升,杀灭部分浮游植物,并对池水进行消毒,避免引发其他病害。
深圳诚轩水产贸易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淡水鱼种苗的开发、繁殖和销售。本公司的名优品种有湘云大鲫,黄金鲫,超雄黄颡鱼,杂交黑鱼,鸭嘴鱼,加洲鲈,丁桂鱼,江团,桂花鱼,杂交鲶鱼,甲鱼等等质优水产种苗。经销批发的水产种苗畅销消费者市场,在消费者当中享有较高的地位,公司与多家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。
(本网站部分素材来自网络,如果本网站展示信息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合法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,本网站将及时删除。)